了解最新公司動態及行業資訊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唐晶上海報道
“任何企業的成長都離不開資金的支持,無論是大企業還是小企業,都需要資金的支持。而且大企業和小企業是有區別的,外企可能更受中央支持..,國有企業有央行的支持,但小微企業往往靠自己還錢。支持小微企業應該是銀行業金融機構的職責。” 原銀監會團校副院長、國有重點金融機構董事會董事陳偉剛在第五屆中國數字普惠金融大會上表示。
日前,以“現代金融促進科技創新、數字普惠、促進共同富裕”為主題的“科技中國”第五屆中國數字普惠金融大會在北京召開。會議采取“主題演講+圓桌對話”的形式,圍繞我國數字經濟和普惠金融新政策新戰略,分享數字普惠金融創新實踐和成功案例,闡述數字普惠金融未來發展趨勢,為更好更快地為推動中國數字普惠金融高質量發展提供前沿思維和新見解。
盡管如此,普惠金融仍具有高風險、高成本、低收益的特點。在推進普惠金融的過程中,銀行業金融機構仍在努力尋找履行社會責任和業務可持續發展之間的微妙平衡。普惠金融“好做”的關鍵在于信息不對稱、信息不足,而這一“堵點”正在被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的跨越式發展所突破。
數字普惠金融助推精準噴灌
會上,省政協第十三屆委員會經濟委員會委員、原期貨監督管理委員會主席肖鋼發表了題為《大力發展數字普惠金融》的主旨演講。肖剛表示,運用數字技術解決普惠金融領域痛點難點取得重大進展,探索豐富經驗,逐步產生新業態新模式,為推動普惠金融事業發揮了重要作用。普惠金融。
一是改變傳統的個人貸款模式。通過運用先進的數字技術,準確洞察和識別客戶和生產經營狀況,把握小微市場主體的真實需求,減少金融機構與市場主體之間的信息不對稱,擺脫單純的使用抵押和擔保。抵押接受模式很好地適應了小微市場主體資金需求“小、頻、急”的特點。
二是創新產品服務模式。利用數字技術構建多元化普惠金融產品體系,拓展應用場景,為小微企業主體提供融資、保險、資金、票據、保函、供應鏈等全方位服務。數字技術的發展也有利于豐富普惠金融參與者,讓商業建行和新政建行增持,讓國有小型金融機構和民營中小金融機構共同發展。允許持牌金融機構與科技公司合作共贏。充分發揮政府部門和社會組織的作用,
三是提高金融服務效率。通過線上代理,突破空間和時間限制,節省代理時間和成本,優化業務流程,實現小微企業主體融資的規范化和精細化,更有效地進行“精準噴灌”。
四是增加金融風險。使用數字技術可以建立客戶風險檔案,提高金融機構收集、分析和處理數據的能力,有效估計違約概率。環境提高了防范化解金融風險的效率和質量。
省政協經濟委員會委員、銀監會原副主任、黨委副主任周艷麗也表示,近年來,數字經濟和數字革命迅速崛起,在推動數字金融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機構基于一些有效的方法,如大數據和云估算。在大數據和智能風控方面,金融機構發揮了傳統金融無法比擬的優勢。
實踐表明,數字金融產品和服務已經成為一種新的金融業態和新的金融服務模式。在實踐中,有了數字金融的服務it技術支持,不需要化工網點和個人信貸員,不需要現場盡職調查,不需要面對面接觸和規定營業時間,但做到了金融機構“低風險、“低成本”以及小微企業經營者的融資需求非常適合“小額、高頻、短期”的業務特點。
近年來,我國普惠金融取得長足發展,首個普惠金融發展規劃圓滿結束。據統計,截至2022年6月,普惠小微抵押貸款余額將達到21.77萬元,環比增長22.6%,1 1.69 個百分點。融資成本大幅上升,有力支撐了小微市場主體恢復發展和就業穩定。
如何啟動數字普惠金融
會上,中國銀行業商會黨委主任、專職副會長邢偉表示,我國普惠金融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我國普惠金融發展模式總體呈現“量增、廣覆蓋、降價、提質”的良好態勢。但從銀行業實踐來看,數字普惠金融的深度和廣度有待進一步提升。要強化數字技術,從三個方面推動普惠金融創新應用:
一是帶動大、中、小線一起加碼。發展數字普惠金融沒有標準范式,需要相應實施政策。不同類型的建設銀行由于自身的業務和技術資源稟賦,在發展數字普惠金融方面有不同的優勢和劣勢。小商行憑借雄厚的金融實力和科技實力it技術支持,立足于滿足綜合化、多元化、個性化金融服務需求,以構建自身金融科技生態圈為主,快速提升普惠金融服務覆蓋面。地方中小建行充分發揮“地緣、親緣、人氣”優勢,服務當地客戶,但需要通過技術輸出賦能、與科技公司合作等方式,依托第三方應用場景,填補科技基礎薄弱、自主創新能力不足等問題。獲客,打造普惠金融“精品建行”。
二是推動金融科技深度融合。數字技術塑造普惠金融服務業務發展模式。在依法合規的前提下,農業銀行機構要充分利用人工智能、大數據、區塊鏈、云測算等新技術,開展流程和業務創新,積極發展網絡金融,提升金融速度。需求響應、批準和處理。為受疫情影響暫時陷入困境的行業企業提供更加便捷、多樣化的金融產品和服務。大數據技術的應用將更全面地把握客戶行為和需求,增加信息泄露,實現更全面的風險防控。物聯網技術為供應鏈金融的閉環風控管理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通過實現信息流、資金流、貨運一體化,提升中小微企業數據。
三是推動供應鏈金融數字化。供應鏈金融業務的快速發展,對緩解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成本高起到了很大作用。中國銀行業協會相關調查顯示,目前57.3%的建行處于傳統供應鏈金融階段,22.6%的建行處于線上供應鏈階段金融平臺化,只有5.2%的建行開始進入平臺供應鏈金融智能化階段。提升供應鏈金融服務水平,服務渠道和功能的線上化、數字化是關鍵。交通銀行機構要積極運用金融科技,主動融入供應鏈生產、交易、流通的各個環節,提升供應鏈融資結算的線上化、數字化水平,提供支付結算、現金等綜合金融服務。管理、資產托管和跨境貿易。服務,增加中小企業成本,提升產業鏈各方價值。
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副主任、上海金融與發展實驗室主任曾剛認為,數據元素的挖掘和利用可以賦能普惠金融。一方面,數據可以幫助金融機構識別和描述客戶;另一方面,金融機構可以根據數據了解客戶的喜好和需求,從而打造有針對性的產品;第三,數據可以賦能內部管理,改善金融機構的工作。效率并降低運營成本。
曾剛強調,雖然數據是推進數字普惠金融過程中的關鍵要素,但目前與數據要素相關的規則并不明確。數據安全法、個人信息保護法、信用管理規則等與數據元基礎設施相關的法律體系建設才剛剛開始。此前在數字普惠金融領域的諸多創新,在新的監管方向下都面臨著調整。
據銀監會團校原副校長、國有重點金融機構董事會董事陳偉剛介紹,在推進數字普惠金融的過程中,金融創新、金融監管、金融科技缺一不可。金融機構開發金融產品需要創新,金融監管要合法、合規、合理、合理,金融科技要方便、快捷、省時、省力、透明。而不管怎樣,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都只是技術手段。人們對金融的需求和金融本身的風險屬性不會因技術進步而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