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最新公司動態及行業資訊
晚上 8 點后,獵頭 Jimmy 的工作告一段落。 Jimmy所在的組織專注于高科技領域的人才招聘,芯片行業是他的主要職責。
吉米在下班后往往更活躍。 “白天上班打電話的時候,對方經常很忙,而芯片開發人平時不忙的時候也沒有時間。”
自中興和華為被制裁以來,國內對芯片的關注度大幅提升。近一兩年的“芯片荒”,也讓芯片人才的需求越來越緊。
根據《中國集成電路產業人才發展報告(2020-2021年版)》,預計2023年左右,行業人才需求將達到約76.65萬人,其中有人才缺口將達到20萬。
這也意味著,在芯片行業,人才暗戰已經打響。
資料圖資料IC照片
獵頭和初創公司都在“獵殺”人才
“其他專業是‘搶工’,芯片行業是‘搶工’。”作為修煉者,池安(化名)的感覺尤為明顯。
2020年之前,馳安在國外從事半導體技術。回國后轉投芯片相關工作。進入芯片設計領域的一年多來,智安微信上有60多家相關獵頭,幾乎每天都有不同的獵頭問他的意向。 “高峰期,連續一周,芯片獵頭的電話都沒有被打斷過。”
他的一個同學,因為沒有換工作的打算,所以很久沒有更新簡歷了。即便如此,他們平均每周仍會接到 1-2 個獵頭電話。
“這是芯片行業的普遍情況。” Jimmy 說:“客戶的需求一直很高,我們非常緊張地敦促我們向他們提供和推薦人。”在他的團隊中,每個獵頭平均每天要打三十到四十個電話。
一位大平臺的應聘者告訴 Jimmy,他已經 5 年沒有更新簡歷了,但最近,他平均每天接到 7 個招聘電話,來自獵頭和 HR。
這與幾年前的情況完全不同。 “五年前,可以選擇的機會比較少,基本上你發offer(錄用通知)就被錄用了;平臺、團隊、工作內容等,都是供給側市場,有許多人在加入工作的前一天不去。”一位獵頭說。
“因為國內芯片人才短缺,所以更多的芯片人才是面試公司,而不是芯片公司面試人才。”晉江某微電子創業公司CEO分享了他在社交平臺上尋人的心得:
“為了見芯片研發人才,現在是晚上8點。我出門最好的??時間是開車繞張江轉一圈,偶爾給研發人才發信息,‘路過你的公司,如果你有時間,喝杯咖啡。下樓聊一天。或者,我開車送他回家,順便聊聊。”
CEO感嘆,找真正合適的芯片研發人才比找投資更難。 “就像雷軍說的,找人才不是找三遍,而是三十遍。”
2021年,“集成電路科學與工程”將正式升格為一級學科,獵頭也將重點關注。即將畢業的學生。是的 行業獵頭調侃:其他行業的獵頭不會挖應屆畢業生it技術人員,但我們會。
“門檻確實在逐漸放寬,”吉米說。他之前找的應聘者一般都需要三年以上的工作經驗,但近兩年,很多應屆畢業生只工作了不到一年,就會被獵頭錄用。 .
市場火爆但混亂,50%的加薪屢見不鮮。
挖人意味著工資會上漲。
人才解決方案公司哈德森()今年年初發布的《2022年人才趨勢報告》顯示,2022年芯片行業薪資漲幅第一,超過50%,其次是醫療保健. 35%。
“芯片人才培養周期長,技術迭代快,導致市場人才緊缺。只要人才愿意流動,每家公司都可以提供非常高的薪水。” China 經理宋倩說。
去年,網上有消息稱OPPO正在上海招聘芯片設計和芯片驗證崗位,應屆畢業生年薪可達40萬。
“OPPO創造了IC校招聘薪資新紀錄。”數字IC設計從業者子宇(化名)透露,2021年芯片設計就業市場將“火爆+亂”。 “應屆畢業生一般年薪30萬,2年工作經驗40萬起,3年50萬起。”
這導致“工資倒掛”也成為芯片行業的常態,并且經過近三年的持續上漲,芯片設計行業的平均工資與互聯網平均工資基本持平.
“2016、2017年我們發現相關崗位的薪資漲幅一般在10%-20%,最高不會超過30%。但近兩年,普遍增長30%。 %-50%。初創公司為了招到優秀的人才,會要求更高的價格,漲幅在50%左右。”吉米說。
這也使得相關人才流動頻繁。據媒體統計,中微、東信、巨辰、華峰測控、晶科能源、寒武紀、華潤微、芯原、阜新科技、中芯國際10家企業。核心技術人員較去年同期有所減少。部分離職員工甚至放棄了豐厚的股權激勵。
“前幾年很多人去大廠求穩,現在機會多了,很多資深人士更愿意加入創業團隊。”吉米說。
“這幾年成立了很多芯片公司,高薪挖人很難不被誘惑。”池安分享了他兄弟公司的一段經歷。過去幾年,搶芯片人才并不是很困難。 ,他們公司招聘的新人,大多是考研不及格轉行工作的本科生。近兩年,人員流失更加嚴重。每年都有一些本科生進來,同時也流失了一批有經驗的本科生。
頂級公司也在通過加薪留住人才。今年4月底,臺積電回應稱,今年公司大部分員工的工資調整幅度在5%到10%之間,而去年有消息稱臺積電加薪20%。據機構統計,從去年7月開始,光刻設備ASML在半年內漲薪幅度達15%-19%。
人才需求暴增,但80%以上畢業生轉行
雖然人才長期保持流動狀態,但業內人士仍覺得差距巨大。 “以測試應用工程師為例,行業需要30000名測試應用工程師,但目前不到3000人。”杭州加速器科技創始人兼董事長吳剛在分享會上表示,雖然2020年半導體從業人員數量比較多,2019年增加了3萬多人,但半導體方面仍有30萬的人才缺口,人才供給不均衡。
一方面是因為行業的快速發展和人才需求的飆升。
據中國半導體行業協會統計,2016年以來,中國大陸IC設計企業數量大幅增加,從2015年的736家增加到2016年的1362家,再到2018年的1698家,增幅超過同比增長 20%。到 2020 年,這一數字已增至 2,218 人。 2021年(截至12月1日),國內芯片設計企業從2020年的2218家增加到2810家,增加了592家,同比增長26.7%。
資本也催生了更多芯片領域的初創公司。據美國半導體媒體統計,僅2021年最后一個月,共有54家半導體領域初創企業獲得新一輪融資,詳細融資金額已超過150億元,55家企業中獲得融資的40家公司是中國企業。
企業如雨后春筍般涌現,一大批人必將被填滿。但是,高校集成電路領域的畢業生流失情況相當嚴重。
根據《中國集成電路產業人才發展報告(2020-2021年版)》,2020年我國集成電路相關畢業生規模在21萬人左右,其中僅1人3.77%選擇進入行業的IC相關畢業生中,80%以上正在轉行。主要原因是半導體行業的產品周期長,短期內回報率不高,而且由于多年的低薪環境,大多數集成電路專業的大學畢業生更愿意去互聯網、計算機軟件、IT服務和房地產行業。 .
“國內高校的芯片專業長期以來一直是冷門專業。畢業生出路窄,工資低,導致學生少。所謂的高薪只是近兩年的一種現象。因為芯片需求的快速擴張和產能的擴張,導致了人才需求的擴大。”深度科技研究院院長張曉榮告訴紅星資本局。
“芯片人才的門檻很高,大部分都是碩士。其中不少是985、211的尖子生。這些群體背景很好,選擇也很多。” Jimmy表示,“中興事件”之前,外界對這個行業關注度很低,這些專業人才也紛紛轉向互聯網、金融等領域。
Jimmy認為,大量資金流入芯片行業,在一定程度上帶動了行業的復蘇。 “過去幾年,芯片行業一直處于低谷,現在我確實看到了一些希望。總的來說,這是一件好事。
在資本推動行業加速發展的同時,從業者也擔心這是否只是“短期出路”。
“這個板塊能裝這么多資本,卻裝不下這么多公司,農民工的高薪肯定是不可持續的。”子宇認為,半導體風口完全是當時的環境造就的。如果大環境發生變化,政策發生變化,或者出現新的輕資產風口,IC必然會被資本拋棄。
子瑜也擔心高薪搶人的混亂局面,這對新人來說是一種“傷害”。 “應屆畢業生創業雖然工資高,但學習東西很難系統,不利于技術積累和長遠發展。”
“高薪招聘已成為變相炒作,經久不衰,也不利于半導體行業的健康發展。”產業經濟觀察員丁紹輝對紅星資本局表示。
芯片領域的人才是長期培養的。由于我國集成電路起步較晚,國內集成電路產業的人才培養才剛剛起步,需要幾年時間才能獲得大量人才。
“大學教育與產業脫鉤太大,電子信息、微電子甚至集成電路的很多大學都是以材料為主,很少做真正的芯片設計,學校很難培養出會芯片的學生直接上手的設計人才。”池安說,這也意味著培養一個成熟的芯片工程師需要幾年的時間。
“芯片人才需要的不是數量,而是質量。”一位行業專家告訴紅星資本局,半導體行業人才短缺是毋庸置疑的,但缺乏的是具有實際工作經驗的專業技術人才。而不是剛離開學校的畢業生,“專業人才需要時間培養,空缺不能馬上填補。”
“企業對工程經驗的要求很高,都希望來了就可以工作。但這樣的人恰恰是這個行業最缺乏的。”吳剛表示,人才增量只能從現階段開始培養,培養目標應該是滿足有工程經驗的企業需求,而不是沒有工程經驗的企業。理論人才。
“從設計制造到封裝測試,芯片行業各個環節都存在人才缺口。其中,最缺乏的是接觸過先進設備,從事先進芯片設計和生產的高端人才。”張小榮說。
“芯片產業鏈很長,涉及設計、封裝、制造等多個環節,需要材料、數學、計算機、化學等眾多交叉學科人才。少將。”丁少將表示,中國在半導體芯片設計和封裝領域有一定的基礎,但高端芯片制造仍是瓶頸領域it技術人員,制造相關設備和材料領域的人才相對稀缺。 .
紅星新聞記者王天
編輯余冬梅
(下載紅星新聞,報道材料有獎!)
@ >